为了赶在抗战纪念日前完成拍摄,完整还原“山东铁血抗日锄奸团”那段尘封的历史,历下档案馆拍摄团队与时间赛跑,在短短一个月内争分夺秒展开工作。在档案馆和图书馆,翻遍旧藏资料,从泛黄的报纸和尘封的相册中一点点搜集照片;在众多的叙述中,厘清历史脉络;在档案堆与时光褶皱里,一点点打捞烽火中的真相。每一份资料的背后,都是与时间赛跑的执着,每一次奔波的路上,都藏着对历史的敬畏。
为寻找关键事件的见证者,周晓蕾馆长发动亲友、联系社区,打了上百个电话,最终挖掘到关键线索。在七月的酷暑中,团队驱车往返三百多公里,先到莱芜采访曾参与锄奸的百岁老兵,又马不停蹄赶往孙村,在闷热的老屋里与88岁近乎耳聋的铁团后人卢玉生艰难的促膝长谈。在百岁老兵腾西远家,一遍遍启发,一点点询问就为唤起老人深藏的记忆。汗水顺着采访机的线往下滴,团队成员顾不上衣服的浸透,专注记录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从老人记忆里流淌出的故事远比档案文字更鲜活,补充了锄奸团成员如何在炮楼底下递手榴弹、如何在巷战中与敌人周旋的具体场景。
一边是高温酷暑,另一边是毕晓娟馆长作为视频讲述人,在档案馆18℃恒温的冷气库房和陈年纸张气息中,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拍摄。她的声音早已沙哑,但导演仍未喊停,只为捕捉每一个准确的叙述。
如今,资料照片和镜头里的黑白影像已变成完整的抗日故事,那些档案里的名字和老人记忆的细节,都化作视频中滚烫的叙事。而档案架前的坚守、酷暑中的奔波,终成为一种特殊的“锄奸记”——用档案人的执着对抗遗忘,让烽火里的丹心,在新时代依然照亮泉城的天空。
点击播放视频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