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档案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抓好档案资源建设

日期: 2025- 09- 11 09: 36: 03 来源:槐荫区档案馆 字体:[ ] 访问量:

扎实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贯通档案移交接收“最后一公里”

2024年6月,槐荫区档案馆新馆整体投入使用,库房面积较搬迁前增长8倍,为未来应进馆档案预留了空间。2024年下半年起,将档案移交进馆工作纳入全区档案工作重点任务。

调研先行,精准掌握实情。党建+档案双向赋能,机关党支部书记牵头,与业务部室党员干部一起先行调研重点立档单位,结合档案统计年报和日常掌握情况,确定各单位档案移交时间,联合区档案局印发《关于接收档案进馆的通知》,重点破解因原馆库容量限制造成全区大部分档案移交单位自2000年后应进未进档案逐年积压等问题,明确移交范围和流程,分4批科学编制拟进馆单位档案明细表,涵盖近60家单位的文书、业务、实物档案等多种门类,计划目标明确、推进有章可循,走稳走实“最初一公里”。跟进培训,标准清晰规范。为期1周的2025年全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特邀档案领域专家、市馆业务骨干现场理论授课,结合馆业务人员实操教学,编发《2025年槐荫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资料汇编》,系统整合档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进馆标准和交接材料,形成清晰规范的进馆指导手册。集中整档,保质提速增效。创新进馆模式,开放集中整理室,组织拟进馆单位全程进驻,共享标准化工作环境和整理工具,馆业务人员全程指导整理、审核验收,贯通整理、审核、进馆全流程工作闭环,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结合实际,将这一模式运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移交、环保督察档案、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档案工作中,主动对接全流程服务保障,共同完成重点工作档案进馆。2024年以来,已完成9家街道、10家区直部门共2800余盒、9.8万余件档案审核进馆,进度远超预期。

主动融入文化强区建设

档案资源征集编研绽放特色价值

承蒙“国槐泽荫”浓厚文化底蕴,“槐香兰台,聚档成荫”文化宣传品牌进一步拓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三大品牌矩阵的服务内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档案文化建设,设定年度档案征集主题丰富馆藏,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2025年,聚焦文化强区建设,以“大档案”视角和“大征集”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成效扎实。

明确内容,创新渠道,在更大范围把征集工作宣传出去。在区政府官网、“槐荫档案”公众号发布《关于公开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公告》等常规做法基础上,主动联系区文旅局、街道对照《槐荫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摸清底数,组织召开全区非遗档案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协调文化站及档案员广泛宣传,以点带面、拓面成片,打好宣传基础。多方协作、实地调研,把更多领域的非遗档案收集进来。征集范围涵盖辖区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档案,内容广、载体多、门类多,归档标准专业细致,区档案馆牵头建立工作群,党员带头跟进业务保障,每周提醒、汇总进度并及时反馈;机关党支部书记、馆长带队实地调研太乙门、鲁味斋,面对面了解传承历史,现场征集档案资料、询问档案需求,不断巩固丰富征集成果。整理归档、录入编册,在更深层次把档案资源管好用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对照非遗档案规范化收集整理有关规定,科学划定归档范围,严格把控归档质量,做好组件、分类、排列、编号、编页、编目、修整、装订、装盒等工作,全区10余位非遗传承人、亲历者或知情人和20余家企业捐赠的400余件非遗资料已进馆,汇集文书、资料和报刊、实物、照片、录像和录音等门类,是参与主体最广、档案门类最丰富的一次档案征集行动,为深化档案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丰富资源基础。

分享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