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一位头发花白、神情疲惫的老人在济南市档案馆档案查阅大厅服务台前踌躇良久,最终鼓起勇气走向工作人员。这位郑先生不会想到,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将重新连接起那段被时光尘封的工作记忆,更是彻底解开了他三年来的退休心结。
郑先生的故事始于2021年。那一年,他本该像同龄人一样结束职业生涯,安享晚年。然而,到有关部门办理退休手续时,却被告知缺少最关键的一份档案——入职介绍信。没有这份文件,他三十五年的工龄将无法得到认可,退休金计算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对一个普通职工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同志,我真的走投无路了。”郑先生的声音有些颤抖,“这三年,我跑遍了可能存放档案的地方,原单位几经改革重组,早已物是人非。区档案馆、人社局、工信局……能想到的地方我都去了啊。”说到这里,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眼眶泛红。随身携带的牛皮纸档案袋边缘磨损厉害,他从里面整齐地拿出所能找到的每一份与工作有关的证明——这些都是他三年奔波的心血,却始终缺少那最关键的一页证明。
“您别着急,先坐下来慢慢说。”工作人员温情细致地为他倒了杯热水,耐心倾听他的讲述。在详细了解郑先生的个人简历及就业工作情况后,工作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郑先生是“顶替母亲入职”的。在八十年代,子女顶替父母工作岗位是一种常见的就业方式。
“郑老师,您还记得您母亲的工种吗?她退休时的手续是在哪里办理的?”工作人员的询问让郑先生陷入了沉思。经过仔细回忆,郑先生提供出了母亲的工作信息。明确查档方向后,工作人员一边通过电脑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一边向对方仔细询问更多关于他母亲的详细信息,进一步了解到其母亲曾改过名字,换过工种。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郑先生有些坐立不安起来,时而站起踱步,时而焦急看向工作人员,最终他长叹一声,绝望地说:“没有就算了,我认了……”工作人员安抚老人并加紧了信息检索查到进度。突然,工作人员说道,“找到了!在您母亲1987年的退休审批材料中,明确记载了您顶替入职的情况,退休材料的最后面附着当时劳动局开具的介绍信存根!”急促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数个小时查档过程,终于有了的结果。
“就是它!就是它啊!……”接过工作人员出具的复印证明材料后,当看到那熟悉的单位公章和母亲的名字时,郑先生哽咽着,泪水再也无法抑制。手指轻轻抚过纸面上已经褪色的字迹,仿佛触碰到了三十多年前那个年轻的自己。这份被时光遗忘的文件,不仅记录了一段工作经历的开始,更承载着两代人的职业传承。
“这三年,我几乎要放弃了。”郑先生抹着眼泪说,“每次被拒绝,我都觉得自己像被否定了整个职业生涯。那些加班的日夜,那些流过的汗水,难道就因为一张纸就不作数了吗?”他的话语道出了无数面临类似困境的普通劳动者的心声。
临别时,他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的说到“谢谢你们,不仅帮我找到了档案,更帮我找回了那段被“丢失”的人生。”三年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在服务评价器上,他郑重按下“非常满意”的按钮,简单的四个字,承载着太多难以言表的感激。
这份沉睡三十多年的档案被唤醒的瞬间,不仅解决了一名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更彰显了档案工作的社会价值。那些被妥善保管的纸张,不仅是冰冷的文件,更是一个个温暖的见证,等待在需要的时刻,为人生的重要时刻提供最有力的证明。每一份档案背后,都记录着一段人生故事;每一次档案利用,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
档案查阅大厅发生的这一幕,正是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的生动体现。